保健食品代工的起源與演變

保健食品可以追溯至西元1400年的大航海時代。在大航海時代的初期,歐洲國家受到商業利益的驅使,各個國家開始爭相探勘新的航線。

但是由於過程非常艱辛,出遠航的船員們攝取蔬果的機會非常少,長期缺乏維生素C,得到了壞血病。當壞血病出現,輕症則會牙齦、皮膚出血,重症則會造成免疫力嚴重下降、貧血、傷口感染,甚至整艘船員病倒。這時,人類開始注意到了食物營養攝取的重要性。當缺乏某些營養素,是會導致嚴重疾病的發生。

保健食品代工可追溯於1911年生化學家卡西米爾·芬克(Kazimierz Funk)在成功分離出維生素之後,將營養素從食物上分離出來的技術得到了更上一層樓的重視。由於各國都想要佔領更多領地,促使科學家們積極研究,如何將蔬果的營養素萃取出來,方便船員們攜帶。

1967年,萊納斯·鮑林(Linus Pauling提出分子矯正醫學(Orthomolecular medicine)的論點,表示適量營養物質的攝取,才是最佳治療疾病的方式。這理論的重要性在於,「預防」勝過「治療」。全面地攝取人體所需要營養素,維持人體健康,才是預防疾病的最佳選擇。當此論點被提出時,也使大家開始重視及注意保健食品相的發展。

終於在1970年,食物萃取與分離的技術成熟、普及。除了萃取技術以外,之後也陸續發展出了使用植物油包覆萃取出的營養素、酵母發酵、高濃度萃取技術等。

西元2000年後,許多企業也注意到了保健食品的重要性及未來性,在各地設立了保健食品代工場。許多台商也看準了中國市場的規模,進軍中國及東南亞設立保健食品代工廠。當時,台灣市場比較常見的保健食品都是以膠囊或是錠劑的方式呈現。隨著科技進步,後續更發展出了發泡錠、膜衣錠、軟糖、液體包、粉末包等劑型。

但是,因為食品市場擴大得太迅速,許多不法的業者也設立了食品工廠,管理模式及營利方式都沒有遵守政府的法規,食品安全問題也浮上了檯面。2011年與2013年的塑化劑及毒油事件也是讓人民人心惶惶。食品市場與保健食品市場也受到了很大的重創。政府除了積極地設立更多食品法規,也進行大規模徹查,希望可以解決食安問題。

於2014年,保健食品市場慢慢恢復。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,越來越多人在網路上開店。因為更多品牌的出現,使保健食品市場變得更競爭。當然,保健食品代工廠也必須跟上腳步,研發出更創新的產品。後續更發展出了一些特殊的劑型,例如、緩釋型錠劑、雙層錠、液體硬膠囊、濃縮液體包等等。目的都是為了讓營養素可以有效被吸收或是提升營養價值。

至今,保健食品代工的科技與市場,仍不斷的成長中。保健食品也非常貼近人們的生活。由於保健食品目前於國內還是被規範於一般食品的範圍。在未來,希望政府可以更加重視保健食品,透過醫療體系或是政府研究機構,深入研究更多動植物來源的營養素,了解其功效及營養價值,同時可以了解更多營養成分的好與壞之外,也可以使人民的健康及生活環境達到進一步的提升。